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四院
文学园地
万类共生——守护长江的微笑
日期:2022-08-23    来源 : 生态规划研究所     作者 : 马春婉    浏览次数:

驿路梅花尽,春帆出白门。翻风看社燕,吹浪有江豚。

人类的战役,动物的假期

长江江豚,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由于航运、过度渔业、大型水利工程以及工农业污染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长江生物资源衰退非常严重,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不断恶化。1990年,长江江豚有3600头,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江豚减少,仅剩约1012头。现被列为世界“极危”物种,即使是游走于长江的船民们也难得一见。而在今年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灭绝。

而在疫情影响之后和禁渔等一系列措施保护下,春江水暖,长江扬州段、滨江外滩、南京长江大桥、武汉沌口大桥都频现长江江豚跃出水面呼吸玩耍的身影,自由自在。

依然能回忆起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家里休养生息,平时难得一见的动物,都放飞天性重回自然了。武汉的野猪在长江大桥奔跑,济南的孔雀在大街上闲逛,奈良的鹿去找居民种的盆栽觅食,新加坡的水獭冲进公园,芝加哥的企鹅结伴参观水族馆。

现在我们早已恢复日常生活,想再见到动物们像这样狂欢,大概会越来越难了,但是多想保留他们的这段时光,那是他们本来该有的样子:不受打扰,不知畏惧,横冲直撞探索世界。

拯救,是每个人的努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一直以来,始终将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为使命,为此而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于1961年成立,1980年,为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而来到中国,自2002年开始关注并投入长江江豚保护。18年来,WWF通过与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各省市级主管单位和保护区、本土NGO组织、企业、媒体以及包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内的各研究机构合作,从倡导国家出台长江江豚保护政策、建立迁地保护区网络、加强就地保护能力建设、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引导公众参与、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促进长江江豚保护。

针对长江豚类的保护,我国科学家也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与繁殖研究相结合的三大保护措施,并开展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物种迁入到人工控制的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也就是说,在原生种群以外的地区对物种进行保护并维持稳定的种群。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长江豚类迁地保护区,农业部在2015年启动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程,2016年11月10日,6头来自长江干流和2头来自天鹅洲的江豚,被一同放至安庆西江水域。2018年6月在保护区内发现了新生幼豚,标志着长江下游首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已进入良性发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2019年,南京对锦文路过江通道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完全避开了江豚保护区。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施行。2022年5月,鄱阳湖流域“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数量已增加至700余头。我们的努力,在一点点改变。

一个物种,整个生态

长江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分子,其保护工作不仅仅是对一个物种的保护,更是要促进长江大保护。长江白鲟已经灭绝,长江十年禁渔,多部委联合印发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出台实施,无不体现出保护好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天气极端,物种消亡。我们一直说同一个地球,却是因为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步步压榨了本应共享生物圈的其他生命。澳大利亚的山火烧红天空,肆虐过后的植物依然能挺拔抽芽,被救助的矮袋鼠露出微笑,那些可爱又充满生机的一切,怎能不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我们现在关注山水林田湖草,关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关注生态保护红线,关注野生动物,是在恢复自然原本的姿态,更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江天一色,万类共生,希望在日暮轻烟里,万物尽风流。